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

关税激战下的行业震荡:解读关税风暴对中国农产品、农药、化肥的影响

2025-04-11 17:09440

2025年4月8日,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″对等关税″的税率由34%提高至84%,4月9日,中方强硬反制!对美再加征50%关税,由34%提高至84%。在如此罕见的关税升级中,农产品和农资行业有什么影响?下文综合公开的贸易数据来做简要分析:

农产品


据中国海关统计,2024年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98.7亿美元,同比下降7.2%,只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2.5%。


细分来看:当年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23.4亿美元,同比增长22.3%(占农产品出口总额12%),美国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。反过来,当年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则为275.3亿美元,同比则下降了16.3%(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12.8%)


QQ20250411-103630.png


大豆


中国历来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买家,但近年来美国对华销量下降,中国现在转向巴西购买更多大豆。2024年进口美豆仅有约2213万吨,进口巴西大豆达7465万吨。2024/25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为1.09亿吨,同比减少300万吨或2.7%。根据USDA报告来看,截至3月20日2024/25年度美豆出口至中国总量为2183.7万吨,中国24/25年度采购美豆基本已完成,关税对近期影响较小。巴西贴水会上涨对远月采购成本预计会增加。


玉米

中国对美国玉米的依赖度相较大豆更低。


我国近一年政策收紧,进口玉米数量早已明显减少,而且随着巴西玉米进口的放开和粮食安全下的进口多元化趋势,进口美玉米逐年下降,2024年降至207万吨,进口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值不足1%。实际对国内玉米利多影响极小。美国农业部预测2024-2025年度中国玉米进口量将降至800万吨,比上一年度的2341万吨减少66%,创出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。


小麦

小麦是中国粮食自给率最高的品种之一,国内可实现口粮完全自给,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结构。


尽管进口成本上升可能会影响美国小麦的竞争力,但中国国内对小麦的需求稳定,且进口小麦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。因此,加征关税对国内小麦价格的直接影响有限。


美国农业部预测,2024/25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量预计为650万吨,比上年减少714万吨(降幅52.3%)


高粱

高粱方面,2024年进口美高粱占比约66%。虽然美国一直是中国主要供应国,但中国已经将阿根廷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为替代来源。2024年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高粱价值为17.3亿美元,相比2014年的15.2亿美元略有增长。


2024年出台进口保税区限制政策后,2025年谷物进口市场预估普遍锐减,在国产玉米继续丰产且饲用稻谷充足、新季小麦预估丰产情况下,关税政策对国内能量谷物供应整体影响不大,可能在玉米三季度末供应青黄不接时放大涨幅。


农药


中国农药出口为主,进口很少,本次只需考虑出口影响,2024年,我国农药出口流向了6大洲189个国家和地区(含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)。拉丁美洲出口占比最高,仅巴西出口量占比达17.59%,出口金额占36.91%。美国是第三大市场,出口量占比为5.8%,出口金额占比为5.06%。详情如下图所示。


QQ20250411-103730.png

QQ20250411-103739.png
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植调剂共流向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美国出口量占比15.40%,出口金额占比14.66%,关税战对相关出口企业会有一定冲击!


QQ20250411-103754.png


化肥

2024年,我国累计出口各种大量元素肥料3213.3万吨,同比增长2.0%;出口金额87.09亿美元,同比下降11.5%。与2023年度相比,硫酸铵、氯化铵等副产氮肥出口增量对总量增幅贡献大。


自2021年四季度我国对绝大多数化肥出口实施″法检″以来,肥料出口额逐年下降。2021—2024年,我国化肥出口金额分别为116.7亿美元、114.7亿美元、98.4亿美元和87.1亿美元。


进口方面,2024年12月,我国进口各种肥料150.3万吨,进口金额4.39亿美元;进口报关平均到岸价格为291.88美元/吨。我国全年累计进口各种肥料1411.4万吨,同比增长7.8%;累计进口金额45.70亿美元,同比下降17.8%。全年进口量创2003年以来的最高记录。


美国近期对化肥加征关税,但中国化肥工业受直接影响暂时有限,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复杂,关税反噬效应抑制了其单边行动力度。然而,中国对美加征全面关税,可能通过间接路径(如能源、运输成本上升)推高化肥生产成本,进一步削弱出口竞争力。


进口配额收紧与成本压力,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政策进一步缩减,尤其是高氮、高磷、高钾肥料的配额管理趋严,导致进口化肥价格可能上涨。2024年中国化肥进口量已达3500万吨,占全球市场重要份额,但2025年配额降低将迫使企业转向本土采购或调整供应链策略。例如,依赖进口的高端复合肥原料(如钾肥)成本上升可能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。


来源: 公众号:农资头条


举报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
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,美国农业行业呼吁豁免农产品运输的港口费用
特朗普政府日前宣布一项针对中国船舶的港口费用新计划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表示,征收这些费用是为了限制中国在全球海运、物流和造船业中的主导地位,同时刺激美国本土造船业的发展。根据 USTR 新计划,从 2025 年 10 月 24 日起,所有中国公司拥有的中国制造船舶在抵达美国港口时,将根据货物吨位按 50 美元/吨标

2025-04-2214

加拿大农药登记年费即将调整!分级收费 + 减免新政
近日很多企业都收到了加拿大PMRA(Pest Management Regulatory Agency)开具的2025年农药年费发票,根据加拿大相关法规,PMRA一般会在每年4月30日前完成所有年费发票的开具。2025年农药登记的年费为 4,434.51 CAD,这是PMRA在2024年所有商品消费者价格指数(Consumer Price Index,CPI)2.7%的基础上调整的。另外,2024年农药

2025-04-1828

英国修订氟吡呋喃酮与二氟乙酸最大残留限量
2025年3月,英国最大残留限量(MRL)法规登记册进行了修订,新增了部分农药与农产品组合的最大残留限量。此次修订旨在满足国际贸易要求,确保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与合规性。根据公告,自2025年3月6日起,英国正式实施以下两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:氟吡呋喃酮:适用于豆类(带荚和不带荚)、豌豆(带荚和不带荚)以及各

2025-04-1728

UPL案例开创先例:印度允许特定条件下豁免生测数据,等同原药登记门槛降低?
近日,UPL依据TIM vs. FI-WRT类别成功申请砜吡草唑 (Pyroxasulfone) 的等同原药登记,获得印度登记委员会(RC) 的支持,驳回了PI Industries 提出的全部反对意见。登记委员会明确表示:只要能证明与已登记制剂中的原药活性成分具有化学等同性,即可豁免生测数据。什么是TIM vs. FI-WRT类别?指一种登记途径,其中原药未在印

2025-04-1728

出口转内销,″供销社″成为助力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的重要力量
近期,中美关税问题持续升温,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,中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,对美国进口农产品等商品加征关税。这一局势对农资领域的供应链和价格体系产生了显著影响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出口受阻的困境,纷纷寻求转型,将目光投向内销市场。而供销社体系凭借其庞大的分支网点和销售脉络,成为助力外贸

2025-04-1526

近8年中国逐步降低美豆依赖,2024年从美国进口占比降至21.1%
最近,彭博社报道,在本周上半段,中国进口商从巴西购买了至少40艘货船的大豆,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一个月平均输入量的三分之一。这一举动显然是中国应对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策略之一。当前形势下,中国如何保卫大豆供应安全?4月11日,中国宣布将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%提高至125%。这一反制措施展现了中

2025-04-1433

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下,中国农药产业韧性面临新考验
植物保护产品(在中国多称作农药)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生产资料,通过防治病虫害、调节作物生长等手段保障全球粮食安全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,已形成原材料-中间体-原药-制剂四环节产业链,并在环保政策驱动下加速向高效低毒方向升级。2024年农药原药产能释放导致价格底部震荡,制剂出口逆势增长。2025年,中美关

2025-04-1440

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Joseph Glauber:美国加征关税将冲击自身贸易,农产品期价或保持低位
″非关税壁垒、国内补贴和其他贸易壁垒对贸易和全球GDP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。因此,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至关重要。在贸易领域,单边行动有可能颠覆自1945年以来取得的进展。″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Joseph W. Glauber近日接受有关媒体专访时表示。  当前,逆全球化、霸权主义、单边主义等对全球贸易

2025-04-1132

欧盟正式批准禁用除草剂氟噻草胺的提案
2025年3月12日,欧盟成员国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,正式批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禁用氟噻草胺(Flufenacet)的提案。氟噻草胺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,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。氟噻草胺的危害氟噻草胺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,可能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,尤其对孕妇和新生儿构成不必要的风险。此外,该物质会降

2025-04-09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