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7日,《2024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在京发布。《报告》领衔作者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主任王灿表示,截至今年5月,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,其中120个国家以法律或政策文件形式确立了目标的法律地位,86个国家提出了详细的碳中和路线图。这意味着全球碳中和行动已从目标设置迈向执行阶段。
据介绍,为系统盘点全球碳中和行动进展,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、环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等高校和机构研究人员,共同编写了《报告》。《报告》系统评价了全球197个国家在碳中和承诺、低碳技术、气候投融资、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,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、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《巴黎协定》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系统、客观的信息。
据王灿介绍,《报告》延续对各国碳中和目标、技术、资金、国际合作等维度的进展评估,并在2023年报告基础上更新完善了″目标—政策—行动—成效″量化指标体系,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和气候立法两个特别专题。《报告》指出,全球碳中和进程正从目标设置迈向执行时代,各国在碳中和目标方面进展显著,但政策、行动和成效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。当前,碳中和技术发展速度、气候资金规模与国际合作现状都不足以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目标之间的执行差距,离不开技术、资金和制度上的完善。实现全球碳中和,需要″共同但有区别″的行动,既要平衡各国资源禀赋、发展阶段、法律体系和技术路线的差异,充分尊重各国碳中和路径的多样性;还要加强信息披露和技术与资金需求评估,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在全球的有效扩散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发布会上表示,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。为保障″双碳″目标实现,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,加快在能源、工业、交通等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,健全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体系,加大对可再生能源、绿色氢能及CCUS(碳捕获、利用与封存)等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,推进产学研融合和低碳技术落地转化,推动各类产业绿色转型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介绍,不同于诸多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再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,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发展、全面绿色转型的主抓手。减污与降碳协同推进的依据,在于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″同根同源同过程″的特点。因此,通过在政策层面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治理思维,能更好地实现环境质量综合提升和碳排放的有效降低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认为,推进碳中和将带来产业重构和广泛的社会影响,希望通过《报告》的发布,为各方推动碳中和,弥合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提供帮助。
来源: 中国化工报